在线十倍配资申请_十倍杠杆炒股操作_炒股十倍杠杆官网

沪深300期货杠杆 魅力新华:老与新的辩证法

沪深300期货杠杆 魅力新华:老与新的辩证法
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
题记:老城区,往往凝聚着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精华,沉淀了饱经岁月的历史与情愫,标记着走向未来的品格气质与空间起点。“老城提质”战略既是广州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,更是面向2049,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主动作为。从广州这一常住人口最多的街道入手,以“解剖麻雀”见微知著,一窥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基层实践。

一方老城,浓缩记忆。新华街,曾几何时就是花都的代名词,一句“返新华”承载了无数花都人的共同情愫。

时光流转,地处广州北部的花都历经撤县设市、撤市设区等行政变革和发展变迁。始终不变的是,新华街一直是花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。

城脉绵长,文脉悠远,商脉不息。坐拥广州北站,紧邻白云国际机场,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也让新华街成为产业集聚、人口集中、商贸繁荣之地。最新数据显示,这里也是广州常住人口最多的街道。

城市在发展,繁荣有周期,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向前,率先起步的老城区,也开始面对种种难题。曾经热闹的新华街逐渐在时代洪流中显露疲态,街区功能衰败、设施配置老化、建筑空间拥挤、区域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凸显,市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亟待提升。

不守旧成、日日逐新,是老城区长盛不衰的发展秘诀。近年来,花都区以新华街道为重点片区,用好老与新的辩证法,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,推动城市业态、功能、品质不断焕新,让“老城区”演绎“新故事”,“老街巷”焕发“新活力”。

启动全省首个“自筹自建”危房改造项目、推动广州北站老旧小区成片连片改造、活化再现千年民俗御史大王诞、更新碧秀路商业形态点燃夜经济……新华街的旧小区、旧民俗、旧商圈逐步实现了从破旧到崭新、从冷清到红火、从无序到有序的精彩蝶变。

老而常新,老中生新,新老共存,这里正成为广州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众多切面之一。

老城新华,活力依然。

 守护城脉 

 老旧街区连片改造 

一栋近50年楼龄的危房,如何完成自拆自建?

位于广州北站东南侧的集群街2号,是典型的人气兴旺、商业繁华的老城区旧楼,这栋建于1976年的老楼,因为外墙斑驳、砖体裸露、渗水裂缝等问题严重,被鉴定为D级危房,居民改造意愿强烈。

面对群众的呼声,若采取传统的老旧小区微改造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屋安全问题;如果重建,利润微薄,也吸引不了开发商介入。事情陷入两难境地,如何破局?

随着越来越多居民选择重建方案,新华街联合住建部门开始研判可行性。微改造是否可以转变成“原拆原建”,广州此前并没有类似先例。

最终,花都区出台了《危旧房屋拆除重建试点方案》,创造性提出了“原拆原建、增加公服”的改造思路,按照“谁受益、谁出资”原则,引导居民承担主要改造成本。在新政策支持下,这栋风雨中飘摇的老楼成为广东首个业主自筹、原拆原建的危房改造项目,居民也实现了“原地换新家”的愿望。

“确定原拆原建只是第一步,与微改造主要由政府出资不同的是,这次需要居民自己承担主要费用。”新华街党工委书记周勇表示,为解决住户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资金问题,以区属国企先行垫资、特殊困难家庭补助、部门并联审批等方式,解决了资金来源、审批繁琐等系列问题。

今年3月,项目在一片点赞声中正式动工,预计明年春节前,居民们就可以住进新家。“新房建好了,我就立马搬回来住,下楼就可以饮茶。”居民徐耀通期待不已。

相较于以往,集群街2号以“业主掏腰包,自己当甲方”的形式开展,自下而上开启“自拆自建”的探索,改变了过去危房改造单一主体的模式,提振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,从而内部消化矛盾,加速改造进程、降低改造成本,对老城新生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
由点及面,广州北站东侧成片连片改造项目大幕开启,涉及5个社区、1个村、71.4公顷、8002户、2.29万人、126个老旧小区,是全市首个以“EPC+O”模式推进的城市更新+城市治理示范区连片改造项目。

在改造过程中,新华街以“完整街区”理念为指导,对老旧小区进行统筹规划和有机更新。“我们在保留传统老建筑的基础上,通过升级基础设施、增设公共空间等方式,焕新社区人居环境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实现老旧小区微改造向老旧街区微改造的转变。”新华街党工委副书记彭聪介绍。

纵观全球,宜居环境、功能混合、可持续发展,是当下城市空间革命的焦点,倡导从街区尺度将生产生活创新融合。在新华街的改造中,同样强调系统性、整体性和精细化,用创新活化推动更新保护。

旧人大小区统筹推进小区养老、托幼、配餐、休闲、健身等生活设施改造,利用闲置公房提高“造血”功能;

新华街红砖坊活化变身养老服务场所,完善公共服务配套,有效提升周边区域整体养老服务水平;

花都1958影院、老干部活动中心、洪秀全纪念馆等停车场进行改造升级,新增车位500余个,并同步建设便民设施、休闲广场和人才公园等公共空间。

一座活力之城,少不了各种大街小巷的串联。走进广州北部的老城区,新的潮流正在生长,为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。

 赓续文脉 

 传统建筑新兴体验 

在新华街三华村,要问最有人气的地方在哪,答案令人意外。不是商场、公园,而是古祠堂。

在这里,古祠堂可以是农家书屋。福元徐公祠的雕栏玉砌之间,是孩子、家长认真读书的面孔,近7000册的馆藏也吸引了村民、读者来到这里借阅书籍,参加阅读文化活动。

在这里,古祠堂可以是民俗博物馆。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依次排开,游人络绎不绝,能感受灰塑、珐琅彩、盆景等岭南民俗文化,聆听三华村900多年的历史故事。

在这里,古祠堂可以是“第二课堂”。在集之徐公祠里学习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故事,在仲和徐公祠里舞南狮学书画,在古建筑里“穿越”历史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作为花都区最大、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,三华村自北宋建村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,现有祠堂22座、古民房近700间。面对丰厚的文化“家底”,如何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个难题。

“不能看着村里的文化根脉没人保护。”三华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徐金良说,在街道的指导帮助下,村委会在赢得村民支持后,由村里统一管理古祠堂,组织保护和修缮完成了共11座祠堂,通过局部拆除、抽疏建筑、复建、补漆等方式对村历史古建筑进行焕新。

最为代表的是博物馆模式。大夫第、资政大夫祠、南山书院、亨之徐公祠等古建筑群并排而建,是研究岭南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广州民俗博物馆所在地,成为了游客寄托乡愁、了解岭南文化的热门选择。

论创新,则是以福元徐公祠活化利用为农家书屋的书房模式。“村馆校”合作共建,充分利用古祠堂原有建筑结构,融合教学、展示、研讨、阅读等功能,并植入数字阅读方式,建成综合性文化场馆,为学生、村民和游客提供阅读、参观、教育、休闲等多元服务。

同样服务于孩子放学后去哪儿,与农家书屋紧邻的仲和徐公祠则又有不同。这里建成为党群服务红色驿站,直面“四点半治理焦点”,强化家校共育功能,学生在这里既可以学习武术舞狮、也可以学习国画,成为孩子们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
不同的古祠堂,形式多样的应用,也激活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。

去年10月,三华村举办了首届“御史大王诞”民俗节,活化重现失传80余年的传统民俗节庆,结合醒狮表演、大王巡游、千人宴席等多种形式,传承和传颂御史大王与三华村徐氏先辈共建的守信精神。

平日里,三华村每周还会在农家书屋或红色驿站开展“公益岭南”乡村国学讲堂,不定期在资政大夫祠、水仙古庙等古建筑举行“青少年诗词大赛”“全民阅读进乡村”等活动,让隐于社区、深巷的古祠堂,时至今日依旧人气鼎盛。

打破思路,打开大门。新华街量体裁衣、活化利用古建筑,让古祠堂的功能与时俱进,从宗祠文化的载体,成为承载多种功能的开放空间,将城市文脉记忆融入日常,营造新兴生活体验。

如今,三华村正深度挖掘城央传统古村落内涵,引入市场运营主体,探索打造成为岭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,大力发展文旅产业。

“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”繁盛的礼乐文化、美好的社会风尚,足以产生近悦远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,以高品质文化场景吸引新流量、激发新活力,实现再造新华之路。

 兴旺商脉 

 街区业态迭代年轻 

暮色将至,灯火阑珊。沿着马路车道,各商户摊位依次排开,食物煎炸声、摊主吆喝声、市民交谈声、歌舞音乐声此起彼伏、声声不断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感在推杯换盏间进一步氤氲升腾。
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,夜市是城市夜间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。自今年9月新华街碧秀路“田美新里”特色商业街启市以来,这里始终伴随着热闹繁华,让市民游客“甜”到心里,“美”在新里。

“好吃的东西很多,还有表演可以看,一边逛一边吃,很满足!”集品牌美食、特色小吃、茶饮鲜果等品类于一体的16个特色美食橱窗琳琅满目,在300多个以特色小吃、文创非遗为主要业态的固定摊位前,品尝美食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。今年国庆期间客流量超20万人次,拉动消费收入约1050万元。

而在几个月以前,这里摆摊的日子可没这么惬意。

田美村碧秀路商圈位于花都中心城区,汇聚了大润发、来又来、广百等商场,商业资源丰富,消费人群众多。但作为城中村的商业,存在交通堵塞、乱摆乱卖、垃圾无人清理等问题,客流一度逐年下滑。

“这正反映出在管理上还有缺位、服务上仍有留白。”新华街党工委副书记、街道办主任江志冰坦言道,夜市备受青睐,群众诉求强烈,一味的堵与放都无法解决问题,升级改造势在必行。

为使“旧商圈”焕发“新活力”,村社自发行动起来,自主筹集2800多万元、并引入社会资本约1.2亿元打造“田美新里”特色商业街区商圈,成为花都首个无须政府财政出资的开创性村集体自发建设重点项目。

打造“潮汐”夜市步行街,主干道沿线外立面大变样,“夜市门楼”、特色美食橱窗、立体停车场陆续建成,为流动摊位“上户籍”,实行编码化管理、亮证式经营……如今,田美新里既留下了让人心心念念的夜市,又“改头换面”,让“烟火气”与城市文明并行。

“我们希望在市容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,共同促进区域商业经济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。”田美村党委第一书记林伊文表示,未来整个街区将不仅是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烟火夜市,更是一个能够体验地道地方文化的休闲去处。

花都城中央,渐欲迷人眼。从老派的商业步行街,到最繁忙的菜市场,再到最早的电影院,曾经花都最具烟火气的“旺地”已然迭代更新。

升级后的新华市场,一洗传统老旧农贸市场“脏乱差”的刻板印象,进一步引入智慧感知、溯源分析等信息技术,让消费者放心,让管理者省心。改造后的1958影院,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,实现空间活化,成为集文化、风尚、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活力新地标。

近年来,新华街通过建设“新华市场+墟市”双核心,联动“市-影-村-社”四个功能区,更好地留住老花县城市记忆,用文化促进商业迭代,用商业推动文化传承,互相促进,打造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老城文旅长街。

当下的城市更新与之前快速的爆发式发展已然不同,需要“对症下药”。新消费加上年轻力的商业更新,便是城市更新的关键“穴位”。

进入“下半场”的老城区,向存量争取增量,增的应该是高质量、高附加值的,盘活长期存放、闲置着的土地和物业,植入新“触媒”,培育出可持续的人文营造、商业创新氛围。

面向策新提质,新华街激活的不仅是空间和场地,其目光所向,是城市符号的延续与商业中心的回归,这是实现老与新传承转换的另一条赛道。

南方+记者 周甫琦沪深300期货杠杆